文化现象--仡佬族哭嫁歌
哭嫁习俗是中国多区域、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看看仡佬族哭嫁歌。
两千多年前《礼记》中有“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的记载;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有南方民族伴嫁歌的描述。道真地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出土;贵州教育鼻祖尹道真先生曾在此方设馆教学;唐时有官学的设置:均表明道真地域开发、开化较早。道真必然早受外界影响,而有哭嫁习俗。
道真哭嫁习俗流传原因:仡佬青年男女的结合,所依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出嫁时“男不亲迎”,女方对婚姻有不平感;仡佬“女大三(岁),抱金砖”的俗信,致使女方有出嫁之后独挑家庭重担的心理负担;民间以是否长于哭嫁作为衡量其有无才情的重要标准,也促使姑娘们平时注意体会与感悟;出嫁之后,从此离土离乡,离开父母亲人,实现角色转换,诸多感情必然纷至沓来,发为歌哭,亦属自然之事。
因地方有哭嫁传统,境内的农村少数民族姑娘在少女时代,便经常出入婚嫁场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或者,偷偷地跟年纪稍长的亲友探讨性、继承性地学习(俗称“学话话儿”)。出嫁前半年或一、二月里,更是把纳鞋刺绣、学习哭嫁作为紧要事务;出嫁前七八天或三五天的双期日子,则不食茶饭,在母亲或姑婶、姨娘等的引领下,一门心思的“哭嫁”。
哭嫁歌有约定俗成的礼仪操作系统,在开声、哭嫁、辞别的大程序下,有哭爹妈、哭爷爷奶奶、哭外公外婆、哭伯伯伯娘、哭舅舅舅妈、哭媒、踩斗、跨门槛等数十种哭嫁歌谣,表现姑娘在出嫁前复杂不安的心情。唱词充满了人文情怀和人性色彩,文字表达七字句居多,其音乐简约哀婉动人,充满浓厚的地方韵味。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栏目排行
-
阿昌族的资料简介
阿昌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中的一份子,主要居住于我国云南地区,它是...
去看看>> -
如诗如画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景点介绍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所辖的一个自治县。环...
去看看>> -
民族风俗之景颇族的风俗习惯
景颇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以农业为主,那里气候...
去看看>> -
关于景颇族的资料
关于景颇族的资料: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
去看看>> -
大清满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满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满族一个雄霸中原的民族,满族的发源地近年...
去看看>> -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在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如何?是亲近还是有矛盾?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一个民族在南疆,而另一个在北疆的绿洲。那么...
去看看>> -
汉族民歌体裁种类是怎么分的?汉族民歌各自有什么特点?
汉族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汉族民歌随着地域民风的不同典调风格也不...
去看看>> -
汉族八大民系是怎么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14多亿人口,56个民族。国家疆土辽阔,民风随地或...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