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奇闻网专注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文史百科 > 节度使是什么官?揭秘: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是什么官?揭秘:节度使的由来

时间:2017-04-18 作者:wanquan 浏览:   手机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几千年历史里,出现了很多璀璨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各官的称呼。纵观古今,我们可以发现无数各级官员的称呼,但给人印象最深也就那么几个,其中就包括节度使,这可以说是电视剧对我们的影响。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节度使是什么官呢?节度使这个官又是怎么来的呢?对此,就由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节度使是什么官?

节度使1.jpg

节度使在各个时期职权不同

节度使是什么官?在唐代前期只是皇帝暂时封的小官,无实权。但是在唐代中后期时相当于各个省的省委书记,只是这个省委书记还控制着兵权。在宋代时,基于唐朝节度使的混战的历史经验,节度使只是一个声誉封号而以,无任何实权和封地。节度使相当于如今一个省的军区总司令,而权益却比如今的省军区司令大的多,唐朝时分只要10个固定节度使区可比如今的省少多了。

节度使是唐时都督带使持节者的称谓,其初次呈现,是在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2),但是正式和有方案地设置节度使这一官职,则是在继睿宗之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分别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

节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但是后来慢慢地节度使也开端过问民政。唐朝后期的节度使权力大大增强,曾经到了独揽中央军政大权的地步。“安史之乱”的迸发以及尔后藩镇割据场面的构成,正是节度使权利过重形成的恶果。

节度使2.jpg

节度使刘济

唐代军事制度阅历了一个从“行军”到“镇军”的变化过程,这与唐代边防政策变化有很大关系。最开端边疆是没有常驻大型军队的,一旦发作边防战事,中央会组织“行军”,也就是暂时派遣军,然后委任一个“某某道(收兵目的地)行军大总管”作为司令。

随着边防压力的增大,特别是西域经常遭到吐蕃和突厥的侵扰,组织行军缺乏机动性和应急性,曾经跟不上形势,所以开端在边疆设置常驻军队,也就是军镇,安西四镇就是在这个状况下设立的。而这些部队驻扎在边疆,必需有一个管理制度,统筹日常行政和战略部署,所以就设立了节度使统管这些军队。节度使常常兼任所在地的中央长官,因而权利十分大,既有兵权又有中央行政权。这也是为了集中边防人力物力以防御外敌。

节度使是什么时候废除的?

节度使

节度使到了元朝才被废除

这就是唐代开端呈现的节度使,但是后来权益太大结果十分严重,后来到了元朝将节度使废弃。所以说,权益是要制衡的,不均衡了,独大了就好酿成悲剧。

揭秘: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3.jpg

节度使起源于唐朝

众所周知,自唐太宗起至唐高宗末年,唐边境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唐太宗在位时,采用的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以骑兵进行长途奔袭、击其不备为战术原则。唐太宗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主要是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

《新唐书·兵志》明确指出:“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唐太宗去世后,唐周边军事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面对周边军事态势呈现的这种新特点,变唐太宗时期的军事进攻战略为军事防御战略逐渐成为唐统治集团的共识。

在变唐太宗军事进攻战略为军事防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唐政府进行了如下军事防御战略部署:在西部,长寿元年(692),唐政府在安西四镇部署了一支军队,控制经塔里木通往中亚的商路,防御吐蕃、突厥的突袭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在北部,唐政府在天山北侧经伊犁河谷通往中亚的路线上驻扎军队,防御突骑施、黠戛斯和东北突厥的侵犯。

在沿关中和河东两道的北部边境,唐政府沿黄河北道建立了由常备军和永久性堡垒构成的防御体系,以应付东突厥默啜的掠夺。唐玄宗即位后,继续在易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尤其是陇右、河东和东北一带构筑防御工事。开元五年(717)又在今辽东营州恢复都督府,部署了强大军事力量。到开元十年,驻守边疆的军队已多达六十余万。

唐所防御的对手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部队。在战争中,他们往往投入数以万计的精于骑射的骑兵,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忽而抢此、忽而掠彼,飘忽不定。要想在这种不太持久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于是,唐政府开始改革原来那种被地方政府控制的无数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镇(或戍)的军事部署,驻有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的边防重镇便应运而生。

起初,这种集团军是由原隶属于各卫的府兵、临时征集起来的新兵组成,统帅则于出征时从正式官员或京师禁军将领及其部属中临时任命。若组成如此规模庞大的集团军,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因为有许多工作如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军队的供应和装备等都需要花费时间。待这些工作安排就绪之,敌人早已抢掠后跑得无影无踪。

所以,仅有指挥灵活、反应快速、规模庞大的集团军还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还必须在边境军镇驻守常备军,时时处处防范来犯之敌。仪凤二年(677)唐政府于关内、河东诸州召募长期服役的健儿驻防于唐蕃边境西北部的中亚,以时刻防范吐蕃骑兵的突然袭击,长期服役的健儿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用召募的“长征宿卫”取代了轮番宿卫京师的的府兵。开元二十五年(737),被征戍边的士兵又改为“长征健儿”。但是,诸边防重镇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各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为必然。自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相继变成了募兵

。募兵的来源相当复杂,其中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无职业的流浪人、亡命无赖以及走投无路或无依无靠之徒。这些士兵一般都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世代以军旅为家。因为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士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极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唐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众多的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若保障后勤供应,后勤供应制度就必须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用屯田的收入解决军队的部分供应,以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仪凤二年(677),唐政府于现在的甘肃和四川西北部唐蕃边境建立了屯田组织,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军驻地全面展开。

节度使4.jpg

据《通典》记载,凡天下诸军州营屯总九百九十二。以“每五十顷为一屯”折合田亩则为四万九千六百顷。天宝八年,天下屯田收谷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而“关内五十六万三千八百一十石”,居各道之冠。以朔方十万军计,每人平均五点六石,朔方节度使的军粮供应通过屯田大部分得到了解决。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中央政府的度支支配,如屡敬德兼管的“营田事宜”,就隶属于中央户部。

这种制度使常备军将领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防区内军队的后勤供应,影响了他们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威,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如“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大夫四镇经略安抚使”郭虔瓘“奏请募关中兵一万人往安西讨击,皆给公乘兼供熟食”。韦凑当时就指出:“凡在丁壮,征行略尽,岂宜更募骁勇,远资荒服。又一万征人行六千里,咸给递驮熟食,道次州县,将何以供。秦陇之西户口渐少,凉州以往,沙碛悠然,遣彼居人,如何取济”,结果是“虔瓘竟无克获之功”。

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后来,唐政府又把食盐资源的管理权交给节度使。开元十五年,朔方节度使兼关内盐池使。据《新唐书》五四《食货志》载,朔方节度使管内的盐州、灵州、会州、安北都护府共有十三池。这些盐池所产之盐,除一部分上贡朝廷外,一部分用来满足当地驻军的需求。如胡洛池除“供振武、天德两军及营田水运官健”外,剩余部分则卖给当地和外地人民。开元时,当政府开征盐税时,盐税也就成了节度使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天宝元年,裴宽为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支度、营田,河北海运使。这样,藩镇节度使拥有了更多的财政权。

战争形势要求必须对原属各级地方政府控制的府兵行政体制进行改革,重新组成人数众多、防御范围广、能统一调动、灵活性更强的几个集团军,集团军的临时指挥为总管、大都督等,他们“得以军事专杀”,事罢即省。边镇将领的防区因此得到进一步扩大。

景云年间,为与吐蕃、后突厥、契丹、奚等游牧民族作战,唐政府再次对西北、东北边境的军事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职权辖区化、镇所固定化、官衔正式化,即把那里的数州并为一个军事战略防区,组建边防重镇,命大总管或大都督等持节长期镇守。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唐沿边境置安西、北庭、河西三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置朔方、河东、范阳三节度使防御北部边境;置平卢节度使防御东部边境;置陇右、剑南二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

1425——1432藩镇节度使虽然有了其辖区的兵权和财权,由于还没有行政权,对他们完成军事任务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原来,唐政府经常临时派出观风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抚使、存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对地方州县官吏实行监察,然后将情况汇报中央政府,其职权仅限于“监察”。

开元二十一年(733),各道分置采访使,采访使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例如开元二年(714)王晙、薛讷互相配合先后在大来谷、洮水等地联系大破吐蕃军,杀获数万吐蕃军。[1]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1万唐军远征小勃律,大破吐蕃军,消灭近10万吐蕃军,俘获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

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政府将一道置“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体制,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体制,“州刺使尽为”节度使“所属”。这是唐玄宗根据北部边防军事需要对节度使权力的又一次扩大。天宝年间,安禄山除任范阳长史充任范阳节度使外,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不但如此,有的还兼数道的节度使。

    未解之谜
    奇闻怪事
    考古发现
    猎奇八卦
    灵异恐怖
    阅读排行

    栏目排行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linke01.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17151号-2天天奇闻网

    声明:本站文章搜集自互联网与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QQ2056726575,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