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奇闻网专注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文史百科 > 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时间:2016-12-02 作者:693295245 浏览:   手机版

在中国的1950年到1970年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和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干活,当时称呼这群人知青,知青也成为中国特殊时期的产物。下面奇闻网带您去看看: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翻阅资料,出乎意料的是,中共中央正式文件中好像从来不用“知青”这个词。比如2011年 1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有关文字(第二编第十七章的第三节和第三编第二十二章的第一节)提到的都是“知识青年”,除了“1973年6月至8月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之外,并没有用过“知青”一词。在书籍和网上寻找一番,始终找不到文革以后的中央文件中有“知青”的。至于文革前,大概根本就没有这个词。我见到最早出现这个词的材料是1967年“回城闹革命”的知青造反组织的宣传品。

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看来“知青”属于大众语言,它的普遍应用应该是在1968年的“12.21”指示之后。前两种提法的实际差别不大。一个历史概念的约定俗成,不一定受政治家或学者的规定局限。回顾50年代到70年代的相关历史,“知识青年”这个词几乎总是与“上山下乡”联在一起。除了极少数例外(1967年的几篇社论),“知识青年”一直是上山下乡的学生独享专用的名词。因此“知识青年”前面有无“上山下乡”定语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多大区别,人们所说的“知识青年”或“知青”就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另一种约定俗成是,今天通常说的“知青”就是总数据说大约有一千六七百万人的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并不包括回乡中小学毕业生。只有涉及知青历史时,才会提到回乡知青。而对后者,其规模、经历几乎无人系统描述分析。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回乡知青没有像城镇知青那样在农村始终保持着集体的生活方式而是分散在农民中,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最终成了农民的一部分。即使他们之中后来出了一些作家、企业家、官员,也被称为“农民出身”而不是“知青出身”。“12.21指示”之前虽然没有“知青”,倒是有“支青”一词。1968年7月到我们刚到北大荒时,和文革前来的中学生一样都被称作“支青”——“支边青年”,或者简称“青年”,如“北京青年”、“上海青年”等等。这与当年上海天津等地习惯使用的“援疆青年”是一致的。

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支边青年”的原意是指内地支援边疆地区,比如50年代北京、山东等地青年农民赴北大荒。自从“12.21”之后出现“知青”一词,下乡的中学生就都被划成此类,不再算“支青”了。除了“支边青年”外,“支青”还有另一个分支是“支农青年”,指城镇人口去农村当农民,60年代初缩减城市人口动员待业青年到农村就属于这一支。阅读《中国知青史 初澜》等书籍我们知道,在“支边”和“支农”两个潮流之前,还有50年代初期就开始的小学、中学毕业生回乡或下乡参加农业生产,他们从一开始就被报刊称作“知识青年”。

这些下乡学生和“支青”都属于“上山下乡”序列。在黑龙江和新疆等地的军垦、农场,这几种人员的历史作用至今仍被全面肯定。无论从历史缘起还是从时间人员看,各种“支青”与“知青”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所以“知青史”大多从回乡学生、“垦荒队”、各种“支青”说起。60年代初之后,上山下乡的潮流变成了一支,它的主体变成了由下乡学生组成的“知识青年”。由此可见,知青是什么意思?“知青”一词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按照今天的语言习惯,“知青”通常被狭义化地理解为总数为一千六、七百万的城市下乡中学生。

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而在知青史书籍文章中,这个词是否包含包括回乡学生和更多的人,则要看论及的时代和对象:是主体为回乡青年、支边青年、支农青年和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还是包括回乡学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者只是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一书中,将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分为探索阶段(1955年至1961年)和有计划展开阶段(1962年至1966年)两段。早在第一阶段的开始就有报刊使用“知识青年”称呼到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了。

有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也如此,比如1958年4月16日共青团上海市委召开《上海知识青年志愿参加湖北、安徽农村建设的活动分子大会》,市委书记曹荻秋讲话中多次提到城市知识青年支援农村。但那时使用这个词未必有多少政治含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中共中央文件中并不使用这个词汇。

解析中国的知青是什么意思?在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知青下乡?

甚至在转发一些含有“知识青年”提法的地方文件时,中央自己也不使用这个词。从1957年刘少奇关于中小学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讲话、《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8年中央的支边宣传材料、一直到60年代初期的安置工作文件都不使用“知识青年”一词,使用的都是“下乡学生”、“下乡青年”一类称呼。

    未解之谜
    奇闻怪事
    考古发现
    猎奇八卦
    灵异恐怖
    阅读排行

    栏目排行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linke01.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17151号-2天天奇闻网

    声明:本站文章搜集自互联网与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QQ2056726575,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