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奇闻网专注搜集天下奇闻趣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56个民族 > 阿昌族的民族工艺品:户撒刀

阿昌族的民族工艺品:户撒刀

时间:2015-12-14 作者:1363541565 浏览:   手机版

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它是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户撒刀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一定盛名,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那么,下面就跟随小编去了解一下阿昌族的工艺品“户撒刀”到底是怎样的吧!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户撒盛产刀具,而且极富民族特色,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僳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阿昌族的民族文化:户撒刀

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面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宽而厚,工艺精巧,长短不一,刀把上镌刻有“猛虎长啸”,“飞燕迎春”等精制花纹,藏族人民配挂在身上是一种装饰品。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在所有刀具家族中,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在与拿破仑军队作战中,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它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护卫着庄严的国旗,迎来祖国的每个晨曦。 

户撒刀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种。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本民族视若珍宝,而且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如今,阿昌刀已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陇川县的项老赛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未解之谜
    奇闻怪事
    考古发现
    猎奇八卦
    灵异恐怖
    阅读排行

    栏目排行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linke01.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17151号-2天天奇闻网

    声明:本站文章搜集自互联网与网友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QQ2056726575,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